说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宫廷政治,大家马上会想起秦始皇死后的沙丘政变、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以及影视剧里重复了无数次的唐朝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马嵬坡之变,明朝靖难之役,清朝雍正夺嫡、慈禧垂帘听政,等等。这些宫廷政变都掀起了血雨腥风,株连广泛。
而宋朝,除了开国之初的陈桥兵变、太祖之死的“斧声烛影”被人熟知,整体而言前后300多年的历史里,在传统叙述中,宋朝宫廷政治似乎是个例外,少有残忍而狠辣的“权力的游戏”。宋代士大夫也宣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铮强一直研究宋史。之前,他实地寻访了诸多现存的宋朝遗址、遗迹,写下《寻宋》,展现史书之外的某些宋史片段。在新书《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中,他聚焦到宋代宫廷政治,透过正史里深藏的细节,还有宋代私人笔记中留下的片段,重新呈现出若干被试图掩盖的宫廷政治,揭示出历史中的普遍真相:围绕皇权这个最高权力展开的争夺,从中释放出的人性之恶,宋代也不例外。
宋朝传统叙事都有问题?
吴铮强进入宋代宫廷政治研究领域,是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林鹄研究辽宋战争中的“澶渊之盟”时,曾与吴铮强有交流,他说,史书上关于寇准的记述非常混乱,真宗在“澶渊之盟”中被寇准逼得没办法才御驾亲征的表达,似乎并非事实。
“当时这个发现还是蛮刺激我的,通行了这么久的说法怎么会有问题呢?”吴铮强就去看寇准的史料,结果“直接掉坑里”。他发现,不仅是“澶渊之盟”,寇准的生平记载也有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太宗立真宗,以及真宗立仁宗时,寇准都深度卷入了当时的宫廷政治,但这些历史在后世的通行叙述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改写了。吴铮强花了好几年时间,才重新挖掘出寇准背后这段具有颠覆性的历史。
后来,他被邀请去做一期与宋朝历史故事相关的音频节目。当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剧《清平乐》反响不错,剧中涉及宋仁宗的曹皇后与张贵妃竞争,但曹皇后的形象特别正面,这也符合史书上一般的描述。吴铮强本想借《清平乐》的热播,在音频节目中系统介绍宋朝宫廷斗争背后的故事。前期准备、梳理史料时,他发现“宫斗”的表象下面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隐藏的细节,联想到之前做的寇准研究,“这时我已经意识到,宋朝的传统叙事整体都有问题”。
以往的宋史研究,大都集中在士大夫政治、宋代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文化和思想等,史书中呈现不多的宫廷政治,经常被忽视。但吴铮强说,宫廷政治,才是中国历代政治史中的核心环节。
他将宋朝政治史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从宫廷斗争的视角回看宋代很多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会更加清晰。比如宋朝的党争政治,很多叙述都将其归于书生清谈误国、文官拉帮结派。《中国朋党史》中,论述也主要集中在新旧党政治观点如何出现分歧及其造成的影响,很少谈到党争后面的宫廷因素。
吴铮强认为,党争背后总是牵扯到宫廷政治。宋仁宗以真宗唯一子嗣继位后,早先困扰几个皇帝的储子夺嫡问题,演变为后妃生育问题。同时,仁宗朝开启皇太后政治,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都以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干预立储,爆发帝后矛盾。在此过程中,官员们的各种诉求都需要依附于有资格争夺皇权的宫廷派系,所以宫廷政治在深度影响前朝政治。吴铮强因此提出一个史学观点:“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
太祖之死与“黑杀将军”
《官家的心事》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讲北宋第一个,也是宋史上流传最广的宫廷政治事件——事关宋太祖之死的“斧声烛影”。
千百年来,宋太祖之死谜团重重,宋代官方史书中也只字不提太宗继位过程,只留下“斧声烛影”的影影绰绰,各种讲述都是从太祖去世那个下雪的夜晚,和太宗一起喝酒的情节展开。但吴铮强说,“斧声烛影”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仁宗朝,那时事情已过了七八十年,和尚文莹在笔记《湘山野录》里记载,后来被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这个记载的真实性其实大打折扣。
太宗之后继位的真宗,在真宗朝的官方史书《国史•符瑞志》中,记载太祖之死相关史实时,出现了“黑杀将军”这样一个角色,他预言过太祖之死。吴铮强说,这才是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太祖之死的关键因素之一。
“黑杀将军”是终南山附近的道士张守真,能降神,有很多追随者,就宣布自己是名号“黑杀将军”的上天尊神,即玉皇大帝的辅佐大将。不过长期以来,儒家认为他是“怪力乱神”,该细节少有人注意。
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韦兵在论文《“张守真神降”考疑:术士与宋太祖太宗皇权更替》中,从道教史里梳理出来的材料认为,“张守真神降”是宋初太祖、太宗皇位更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太宗夺取皇位,其实蓄谋已久。张守真是深度卷入王朝高层政治斗争、帮助宋太宗夺取政权的关键人物,太宗晚年考虑传位时,张守真被视为不可控因素而被毒死。
受韦兵研究的启发,吴铮强把“黑杀将军”与“斧声烛影”做了关联。他认为,张守真神通广大的消息传开后,太祖的亲信宦官、内侍王继恩把他招到京城,让他降神,给太祖算寿命。张守真就借“黑杀将军”之口,预言说太祖当天就要死,于是,暗地里投靠了太宗的王继恩,和太祖之间有一次“对决”。“这个说法很多人都觉得太夸张,我猜测的依据是杨亿等人的记载里面写,太祖死的时候,在场的人一个是张守真,一个是王继恩。王继恩让张守真来做死亡预言,太祖很生气,想杀死张守真,结果这个时候反而是太祖突然死掉了,所以有一种可能就是王继恩把他杀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
“太宗继位这件事,对于整个宋朝历史来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吴铮强说,宋太宗收复了北汉,但一直没收复幽云十六州,导致此后宋朝备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侵犯,战事不断。以前史学界有种观点是,宋朝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因为重文轻武,军力受到牵制。
但是重新梳理了太祖和太宗之间不正常的继承关系后,吴铮强再看史料时注意到,太祖是职业军官,是禁军将领,他留下来的军队可能跟太宗之间关系比较紧张。“太宗与军队的关系恐怕跟太祖很不一样,这意味着太宗无法完成收复幽云十六州。但这个任务如果交给太祖或他儿子去完成,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一次宫廷政治直接影响了宋朝整个政治格局和后来的历史格局。”
对话吴铮强:被美化的宋朝士大夫政治和被掩盖的宫廷斗争真相被帝王和士大夫遮掩的宋史
第一财经:提到宫廷斗争,秦、汉、唐、明、清各朝的宫廷斗争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但对宋朝的宫廷斗争,除了太祖与太宗的“斧声烛影”,别的都比较模糊。宋朝宫廷斗争的真相,在历代王朝中是被掩盖得最厉害的吗?
吴铮强:我想应该是的,这里面有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统治者。统治者本来不应该参与史书修改,但规矩从唐太宗开始就被破坏掉了,到了宋朝,修史完全是围绕着皇帝的意志在进行,光是《神宗实录》就修了五次,每次修撰都体现了最高决策层方向的转变,因此统治者自然就会掩盖宫廷政治的内幕。
二是士大夫的因素。宋朝皇帝尊士,开创了文臣在政治上有稳固地位的局面,士大夫有种感恩心态,会帮统治者掩盖宫廷政治。更重要的是,士大夫也要掩盖自己参与宫廷政治的事实。因为按照儒家观念,士大夫不应该参与围绕皇权的斗争,也应该避免这方面的斗争,但他们不仅深度参与了,还依靠胜利者获取了权力,为了塑造士大夫政治的正当性,他们就要对历史进行掩盖。比如说司马光在元祐年间当了宰相,当时是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司马光一派自然要去帮她掩盖与之相关的宫廷政治,并以太皇太后的立场来叙述历史,否则他当政的合法性就显得脆弱。
层层掩饰下来,最后宋史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大家在政治上都很谦让,没有发生权力斗争。
第一财经:这样的历史记载,给宋史研究会带来很大的难度吧?
吴铮强:确实造成很多困难,比如当我意识到一个历史事件背后有很多谜团,想要去发掘时,没有更多材料可以参考,很多线索就会断掉。《官家的心事》里,我提供的很多材料都是边缘的、破碎的,有些观点也不能充分去论证。所以书出来后,也有读者对某些结论不认可,主要就是历史被反复掩盖了。
宋代士大夫塑造出来的历史,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理学观念在元、明、清三代是正统,绝对不允许人去怀疑支撑理学合法性的历史叙述,于是士大夫的这种叙事模式就被大家接受。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很多学者都认同宋代的士大夫政治,长期以来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接受的宋史叙事里有很多问题。
当然,对我来说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就乐意接受宋朝是“清新”的王朝?这种观点理论上是违背常识的,帝制时代的政治生活怎么可能是很干净的?
宋朝宫廷斗争更加“文明”
第一财经:宋朝的宫廷斗争跟别的朝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吴铮强:宋朝宫廷权力斗争层面,跟其他朝代相比没有区别,但是斗争形式很有特点。之前的汉唐,有时宫廷政治会发展到内战,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唐太宗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唐玄宗与太平公主、韦后之间的“唐隆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后面明成祖发起的“靖难之役”,从北京打到南京,持续几年,全都非常残忍、血腥、激烈。这些内战级别的宫廷斗争在宋朝基本没有出现过,从这点来说的确是“清新”的。
宋朝宫廷政治有个特殊例子,就是南宋最核心的宫廷政治“绍熙政变”。原来的历史叙述中,宋高宗的皇后、当时的太皇太后吴氏被摘出去了,她是很被动的。但是我发现,作为拥立或者扶持了宋朝四代君主的吴氏,其实是整个政变的主导者。当她面临两个皇帝候选人时,一句话就把危机解决掉了,宁宗被黄袍加身登上皇位,消息传出后“欢声如雷、人心始安”,成功避免让冲突演变成内战。
宋朝宫廷政治反复出现皇位继承人意外死亡,确实有理由猜测他们是被谋杀,形式可能是毒杀,可能是“被自杀”,但这就是最激烈的程度了。现在有些人喜欢说宋朝很“风雅”,我们可以开玩笑说,这种毒杀、“被自杀”形式的宫廷斗争虽然也很残酷,但相比其他朝代似乎也称得上“风雅”,是通过权谋,以一种相对“文明”的方式进行,不会动用军队打起来,波及面也没那么广。
第一财经:《官家的心事》里梳理了那么多宫廷政治,哪一个对后来宋朝历史走向影响最大?
吴铮强:都蛮大的,一次宫廷政治的胜负,就决定了历史下一次的转向。“斧声烛影”让皇位从太祖传到了太宗。太宗政变能够成功,我个人认为有个很大的原因是道教的“黑杀将军”起了关键作用,从那时开始,宋朝皇帝都比较崇道,道教在宋朝地位比较高。
太宗去世后,真宗上台。真宗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刘皇后身上有很多谜团。刘皇后出身低微,有的说是前夫因为穷而把她卖到王府,她没生育,史书上也没任何貌美的记载,为什么却成为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政治力量?因为史料缺失,背后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搞明白。
真宗死前把权力交给刘皇后,刘皇后以太后身份当政,这就导致了仁宗朝政治的局面,就是他很柔弱,甚至面临着被废的可能。他的皇位能维持下来,其实需要一帮朝臣的支持,现在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士大夫政治”就是这时产生的,前提是皇权比较脆弱。
仁宗没有儿子,立英宗的过程很曲折,曹太后又一度想废掉英宗,这就造成英宗对仁宗、曹太后的怨恨。英宗的儿子神宗推行变法,前提就是激烈地否定仁宗。难以想象如果仁宗有儿子,也会这样否定仁宗朝政治、激烈推行变法,就算要改变,也应该是采用比较缓和的方式。
所以说,每一次宫廷政治产生的结果都是环环相扣。其实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接班人问题,政策的改变不仅有社会、政治理念等原因,最高权力的斗争势必会影响政策的走向,这虽然不是历史演变的根本原因,但往往是政治过程中最直接的原因。
宋代士大夫政治被美化了
第一财经:刚才你讲到宋代很多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参与政治的情况,确实宋代的垂帘听政现象比别的朝代都多,这是否说明当时女性在宫廷中力量比较大?
吴铮强:太后政治是君主政治的一种固有规则,合理、合法的补充,小皇帝时期太后垂帘听政是比较正常的过渡方式。宋朝出现太后政治的情况确实比较多,从仁宗开始,刘太后垂帘听政,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高宗吴皇后、宁宗杨皇后、理宗谢皇后和度宗杨淑妃,都曾以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这在有幼君的情况下很正常,很多朝代都有。
需要注意的是,宋朝太后政治中比较特别的地方,即出现“长君”的情况下太后还是垂帘听政。电视剧《清平乐》里的曹皇后,大家对她印象很好。历史上曹皇后的丈夫仁宗很奇怪地死了,英宗是成年君主,曹皇后却要垂帘听政,其实曹皇后当时有废掉英宗的考虑。宋徽宗即位的时候也成年了,却由向太后垂帘听政。这些都说明宋朝后宫女性的参政欲望比较强。还有哲宗宠爱的刘皇后有政治野心,甚至想模仿武则天,徽宗朝她还跃跃欲试,所以宋朝后妃往往是深度参与政治的。
但也不能说宋朝太后在政治上特别强大,只能说这是历朝都会出现的常态,相对而言西汉吕太后、唐朝武则天、辽国萧太后,她们更绝对地掌握过皇权,宋朝的后妃跟她们比还是“稍逊风骚”。从这个角度讲,《宋史》宣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认为宋朝的后妃对权力毫无欲望,我想这根本不是事实,是被史书有意掩盖的,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想揭开这个真相。
南柳巷,一条不起眼的胡同,寺庙,会馆,以及众多名人穿行其间。
各位好,昨天拜读了连清川老师写的《特朗普遇刺,大概率会演变成一场政治闹剧》一文,傍晚的时候与连老师作了一个关于“刺川案”真相及后续影响的网络直播辩论。
第一财经:近年宋史比较受关注,很多书里都谈到原本存在感不高的仁宗,还有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宋仁宗:共治时代》中对“只会做官家”的他评价非常高,认为如果按照当时士大夫对皇帝的制衡运行下去,宋朝说不定可能会诞生君主立宪。《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政治的互动》认为,北宋曾经达到过王朝政治制度的巅峰,尤其在仁宗朝时期,士大夫集团有能力约束皇权,批评之风盛行,纠错机制运行有效,达到“最好的时代”。在《官家的心事》里梳理出了仁宗朝那么多激烈的宫廷政治后,你是否还认同这些观点?
吴铮强:我当然不认同。那些观点无非是讲,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限制,觉得是很美好的事情。宋代出现了非常突出的士大夫政治现象,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这是事实,我不否认。有时士大夫出来反对皇帝,唱对台戏,这些现象我也不否认。
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所谓的士大夫反对皇帝、限制皇帝,实际效果不明显。哪怕是政治上比较弱的宋仁宗,也没有因此被士大夫控制。著名的庆历新政,搞了一年半失败了,让范仲淹这些士大夫离京,到底是奸臣太坏了还是皇帝的意志呢?我想归根结底是皇帝的意志,如果是奸臣太坏了,那士大夫连奸臣都斗不过,怎么还有能力去限制皇帝的权力?
确实在程朱理学的想象中,皇帝应该听士大夫的。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在宋朝300多年的政治史中,从来没有实现过,士大夫有几次试图去这么做,也是彻底失败的。宋哲宗幼年即位,程颐与苏轼都当他的老师,结果哲宗对程颐与苏轼都很讨厌。光宗时也有一批士大夫试图教育好未来的宁宗,但宁宗继位后搞了一次庆元党禁来打击理学。
另外一个问题是,士大夫政治跟君主专制政治之间的关系。士大夫有时对抗皇帝,就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是对立关系吗?事实上不是,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君主专制就没有士大夫政治。士大夫政治有时会对抗皇帝,但对抗的目的不是否定君主专制,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这个观念在学术界是相当明确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讲,士大夫政治与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是并存的现象。学者张邦炜也说,不管士大夫理念怎么样,他们本质上是官僚,是依附于君主专制政治的。所以虞云国老师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能把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当成一种政治理想来寄托。
但是我注意到,有些人不是这么理解宋代士大夫政治的。他们似乎觉得,北宋中期士大夫和皇帝之间的制衡关系发展下去,中国离实现民主政治也不远了。这种想法就有点离谱了。理学家在学术上是很专制的,在政治观念上也是,所以理学最后成了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宋朝的士大夫对皇帝意见很大,是因为皇帝原本不采用他们的理论来运作君主专制,用道家的那一套,或者用法家的那一套,这是他们要以死抗争的。但如果采用士大夫这套来运作君主专制,他们就坚决拥护了。借用鲁迅的话来说,差不多就是做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区别吧。
《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吴铮强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3年10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彭晓玲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亚历山大·科耶夫:小官僚和大哲人科耶夫的生平与中国有着多重交织,从父亲在日俄战争中的牺牲到个人对东方哲学的兴趣,再到作为欧共体缔造者之一的角色,他的经历展现了哲学与国际政治的深刻联系。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9-13 10:24 大一统的晋朝为何存在感很低?建立之初就陷入结构性死结在新书《晋朝的死结》中,聚焦这个短暂又被忽视的王朝,沈刚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提出新的解读。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9-08 14:23 北魏墓志盛行,发现11位被遮蔽被消音的女性在中古史学界,利用墓志碑刻解读、还原历史,成为了许多历史研究者的重要凭借。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9-04 16:33 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荐书随着疫情的暴发,居家办公使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分界线消失了。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8-22 22:30 重走荒废千年的汉唐古道,他写了三本关于西北的书胡成对萧关道上的人们的关注始于2008年股票场外配资是什么意思,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历史悠久而沉重的古道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之下,命运的参差。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8-09 07:0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合法配资平台_合法配资平台股票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