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历史性交汇,赋予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举措,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具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首先应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将人文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将同理心、同情心、想象力、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要素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机制,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因材施教,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人文关怀。其三,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以科技手段和法治方式,使科学知识呈现于社会生活背景中,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历史、社会、艺术、伦理等人文价值。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全面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形成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人文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学科专业设置是否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协同是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基础。纵观世界科技史,科学巨匠和多数诺贝尔奖得主不仅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和宽广的跨学科知识结构,而且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战略科学家、拔尖人才、高学术贡献学者的基本特征之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学科专业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立足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限制,广泛开设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的课程,实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与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交融。借助戏剧、演绎、辩论等场景,让学生多维度理解科学精神的本质,激发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之间关联互动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高校自身优势,设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需的交叉学科专业,降低专业必修课程占比,推广模块化课程的选修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创新项目,满足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专长的研习需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激发拔尖人才的创新灵感,还有助于形成对科技的社会价值认同。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学生校园霸凌、虐待动物、破坏公物等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暴露出功利主义教育盛行、人文和法治教育缺失的弊端。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需要打造一流师资团队,应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教育评价标准改革,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创新型教育家队伍。这就要求加强教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将人文教育、法治教育纳入教职工政治学习和教育培训体系,将开展人文教育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管理指标体系。厚植尊师重道文化沃土和学生人文底蕴,助力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的自主生成,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
(作者马一德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加盟股票配资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合法配资平台_合法配资平台股票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